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您好,欢迎访问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常见问题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bat365官网登录-携手聚力夯基础 同心汇智铸未来——民盟湘西州委牵头驻村扶贫实践综述

发布日期:2024-03-28 12:29浏览次数:
本文摘要:携手聚力夯基础 同心汇智铸未来——民盟湘西州委牵头驻村扶贫实践综述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携手聚力夯基础 同心汇智铸未来——民盟湘西州委牵头驻村扶贫实践综述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底以来,湘西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具体部署,实施了千村驻点扶贫的宏大工程,湘西州委、州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措施前所未有、资金投入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产业扶贫取得了丰硕成果,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实实在在解决了湘西农村千百年来一直盼解决而未解决的积弱积贫大难题。  民盟湘西州委作为湘西州唯一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号召,主动请缨,主动牵头与四家州直单位承担了保靖县水田河镇中心村、排塘村驻点扶贫任务。当时,一个仅有3个编制的小单位,要牵头驻村扶贫,要按期如数完成精准扶贫刚性任务,可能吗?这是大多数人当初心头的一个问号。

三年过去,问号变成了惊叹号。民盟湘西州委坚持“携手”和“同心”两大理念,以精准为导向推出了“六项策略”,因地制宜实施了“九大工程”,实现了扶贫村“三大变化”,顺利完成了当初制定的脱贫任务目标。中心村被评为湖南省“同心乡村”示范村、湘西州“全州脱贫攻坚先进村”,民盟湘西州委扶贫工作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州优秀扶贫工作队”。

  州领导叶红专、刘小明、曹普华、彭武长、刘时进、何益群、卢向荣,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省委主委谢勇等领导先后到中心村考察调研,对民盟湘西州委扶贫工作给予了极大鼓励和高度评价,尤其是叶红专书记专门签批:“州民盟驻村扶贫工作很有成效,特别在帮扶上既注重解决实际困难,着力发展当家产业,又在扶智扶志上下功夫,稳定脱贫基础牢固了,经验好,值得推广,州委办刊发通报,全州扶贫工作队学习。”民盟湘西州委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民主党派用心、用情、担当,全方位、全覆盖参与精准扶贫的铿锵旋律。  一、“三大变化”昭显扶贫成效  现保靖县水田河镇中心村,是2016年10月由中心、排塘、新寨3个村合并而成。

和湘西州大多数村镇一样,中心村位于大山深处,平均海拔500米,交通不便,自然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足1亩,没有支柱产业,没有地域品牌效应,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400户23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752人;外出务工人员551人,其中贫困人员285人。201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元。

民盟湘西州委牵头开展驻村扶贫后,2015年中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30元,建档立卡户脱贫146人,脱贫率21%,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160元,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600元,实现了应脱全脱、稳定脱贫,提前一年完成了州委、州政府下达的刚性任务。扶贫让中心村发生了变化,变化昭显了扶贫成效。

  村民精神状态变了,脱贫志气增强了  工作队入村前,当地村民过着几十年来习惯了的生活,吃不饱,饿不死,埋头做点农活,赚点小钱,养家糊口,有机会出去打点工,积攒一年就为过个热闹年。闲暇时打点小牌,喝点小酒,不学知识,不学技术,自得其乐,也自认天命,无力改变,也不想改变。思想贫困,精神贫乏,不思进取,畏惧改变,“等靠要”思想盛行,是绝大多数村民的基本状态,也是造成现实贫困的根源。两年后的现在,中心村发生了变化:  1、村民生活态度发生了改变。

不再埋头干活,而是抬头看路了,不再满足于活着,而是想着活好,100%家庭参与了至少一项产业扶贫项目,80%以上村民参加了至少一项脱贫知识技能培训,想脱贫,渴望致富,成为村民最大的心思。  2、村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围绕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开始有了产业意识,闲暇时打牌、喝酒的少了,谈论、交流脱贫方式、致富门路的多了,外出务工的少了,利用村里资源谋划生财之道的多了,积极谋脱贫,努力去增收,成为村民最多的行动。

  3、村干部的工作状态发生了改变。工作队入村前,村支两委基本是一盘散沙,很少议事,甚至是不议事,现在,主动议事,积极议事成为一种制度和常态,三年来,村支两委共召开各种议事会议达到90余次,研究解决村里重要事项和问题一百多个,村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开始显现。在做好村级集体工作的同时,村干部还带头做好自家的事,村支两委当时合并之前共16名村干部,每家都至少参加了两项以上产业扶贫项目,率先示范,带头脱贫,践行脱贫光荣理念。

  村民经济发展基础变了,脱贫信心增大了  工作队入村前,中心村主体经济模式就是传统农业,除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养殖业和一个仅仅400亩的黄金茶种植外,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基础,更没有任何产业发展规划,基本处于一个有生产,无产业;有物产,难收益的状态。由于经济结构单一、来源狭窄、没有规模、更无市场化,脱贫无基础,生财无办法,村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现实。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三年后,中心村经济基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1、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基本形成了传统农业、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举,个体生产与合作社经营同行,种养结合、产销一体的经济结构,村民经济来源增加,收入大幅度增长。

三年来,中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80%,增收部分主要来自于产业发展收益、合作社分成和新型劳务增量。  2、产业布局形成多样化。

在扶贫工作队规划和帮扶下,中心村已经形成以黄金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竹鼠、黄牛、山羊、野猪等多种特色养殖齐头并进,稻花鱼、鸡鸭等传统养殖全面开花的产业布局。黄金茶种植以两个合作社为基础,2015年新扩280亩、2016年再扩150亩,2017年再扩建200余亩,现共有黄金茶园1000余亩,其中黄金茶标准化示范园区200余亩,成为水田河镇最大的黄金茶主产区。

2017年,生猪养殖户发展到300余户,其中养殖大户4户,全村存栏生猪从2014年的100头增加到600余头。黄牛养殖户16户,山羊养殖大户9户,竹鼠养殖17户,野猪养殖户1户,存栏数均有较大增加。实现了全村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的目标。

通过持续扩大种养规模,2017年实现传统产业人均增收800余元。传统产业成为基础兜底产业,特色产业成为创新增收产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3、扶贫产业初步形成市场化的格局。

一是项目引进和创建坚持市场化准则,竹鼠和黑猪不仅经济价值较高,而且市场需求较大,稻花鱼产量有限,仅周边城市消费就供不应求;二是经营方式推行市场化形态,全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从1家发展到7家,构建了产销一体化平台,种养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销售模式进行市场化创新,黄金茶、黄牛、山羊采取了机构包销或委托销售,改变单打独斗、坐等上门收购等传统做法,化解市场风险。2017年全村特色产业收入达到250余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市场化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4、村级集体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工作队入村前,中心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工作队入村后,先期给村委会提供了4万元办公经费,解决了村集体无钱办事的窘境,同时开始破解集体经济难题。三年来,在县里和工作队的规划和帮助下,中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个村集体经济养殖场来势喜人,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万余元。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村支两委调控和帮扶村民生产生活困难的能力,增强了全村持续稳定脱贫致富的后劲。  村容村貌变了,村民现实获得感增多了  工作队入村前,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很差,可以用“三无三多三差”概括,一是无村部办公场所、无村民活动场所、无环境治理安排;二是垃圾多、泥泞多、问题多;三是道路差、水质差、通讯差。

工作队入村后,把改善基础设施,整治生活环境作为重点工作,花大资金,使大力气,想大办法,通过三年的努力,让中心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1、建设村部办公楼和公共活动场所。新建两个村部办公楼,将原乡镇合并留下的乡办公楼重新改建为村民活动场所,配套修建了村部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步道,并实施了绿化、亮化、河堤美化、公厕建设等工程,整体建设漂亮大气,功能齐全,旧貌换了新颜。

  2、硬化道路、提质水网、改善通讯。整修和硬化了乡村公路3 公里,硬化村间道路3000米,修建机耕生产道3000米,新建800米防洪水渠,方便出行与生产。

新修了3座便民跳岩桥,排儿科大桥即将动工,新寨国土整治项目已经完工。修建了中心村景观水坝和300米防洪河堤,使原本干涸的河道碧波荡漾,重现蓝天碧水、山明水秀美丽景象。全面实施中心村人饮工程建设,修建了同心水井,对全村的旧水网进行全新改造,让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新增一个基站,让全村和周边移动通信4G信号全覆盖,新宽带,给村民带来新感觉。  3、推动同建同治网格化管理。工作队入村后,花大力气对村里的卫生状况进行了整改,新建了垃圾场、垃圾焚化炉和垃圾回收点,安排了专职环卫工,还开展了家庭卫生星级评比,提高了村民卫生意识,改善了村里的卫生环境。

建立了警务执勤室,配齐了必备的办公设施,加强了治安、处突、维稳力量,村里治安环境得到优化,村民安全感极大增强。  4、实施危房改造。安居才能乐业,安居工程是增强村民现实获得感的大工程。

三年来,工作队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40.5万元,实施危房改造40户,消除了安全隐患,赢得了民心。  二、“六项策略”彰显扶贫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高度概括了精准在扶贫中的意义。因此,国家把扶贫定义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有三个核心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精妙的论述,各级党委政府有具体的指示,对“扶持谁”、“谁来扶”已有共识,甚至有了一把统一的尺子,但在“怎么扶”上却不可能做到千篇一律,而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如何以精准为导向,因地制宜制定扶贫策略,是对各驻村扶贫工作队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检验。针对中心村存在的问题,驻村扶贫工作队遵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按照湘西州“两年攻坚,三年巩固,应兜全兜,稳定脱贫”基本方针,和“十项工程”整体规划,结合扶贫村实际,本着精准定位,全面扶贫,标本兼治的原则,创造性制定了“六项策略”,规划实施了“九大工程”,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把志气扶起来,让精神脱贫  扶贫是政府的事,但归根结底是村民自己的事,若不想脱贫,谁帮也没用,或想脱贫,但自己不努力,在政府帮助下暂时脱了贫,最终又会返贫。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扶贫工作的实施就是要从向贫困户灌输这一道理入手,通过教育,要让村民建立只有勤劳才能改变现状,只有学科技、用科技,才能增收致富的信念,树立起脱贫首先靠自己的主体意识,引导村民立下脱贫志,许下致富愿,精神先脱贫,奠定扶贫工作的思想基础。中心村工作队围绕“扶志”,做足了功课:  1、广泛宣传。

大力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细致解读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推出的扶贫政策措施,全面介绍工作队的目标和使命,让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国家的决心,培养感恩意识,强化主体责任。  2、逐户交流。

通过建档立卡评审,摸清每一户家底,逐户走访,细心交流,精准识别,找准贫根,阐明扶贫政策,讲清扶贫思路,将湘西州委州政府扶贫“十项工程”规划到户,落实到人,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3、典型推介。推介农村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组织村民外出参观,现场学习取经,请致富能人进村传经送宝。用率先致富案例让村民学习脱贫方法,用榜样力量来激发村民脱贫斗志,引导村民克服“等靠要”思想。

  4、干部带头。号召和要求村支两委成员积极投入扶贫工作,带头脱贫,发挥干部引导和示范作用,帮助村民树立脱贫主体责任意识,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工作队为贫困户筑起了一道脱贫精神防火墙,建立了一座脱贫斗志高地,为后续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把文化立起来,让生活心态脱贫  文化是丈量生活品质的一把尺子,也是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个人的贫困大多是写在脸上的,集体的贫困则刻在了公共环境和公共生活面貌中。环境脏乱差,没有文化生活,是大多贫困村的写照。

在中心村,喝酒、打牌是村民闲暇时光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早习以为常,甚至乐此不疲。扶贫就是为了开创新生活,让村民从旧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中走出来,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1、整治脏乱差的环境。修路治水,建立垃圾场,建立卫生公约,开展植树造林,让公共环境美起来。环境美了,村民心里亮堂了,开始燃起了对新生活的渴望。

  2、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修建了村部楼,村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搭建了戏台,添置音响、大鼓与其他器乐等设备,修建了篮球场,设立了村图书室、村老年活动室,修建基塔,让移动通信4G全覆盖。

基础设施的建立,让村民文化娱乐有了基本条件,村民劳作之余有了更好的去处和选择。  3、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村里组建了文化表演队、苗鼓队、器乐队,购置了民族表演服装,经常开展巡演,组织了篮球赛、苗歌会、传统挑葱会,及驻村单位与村民同台联欢等活动,好戏连台。

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村民感受到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魅力,愉悦了心情,振奋了精神。  4、组织文化、科普下乡活动。先后组织了各种文化、文艺、科普、医疗下乡活动20余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了村民对各种知识的渴求。  通过把文化带进来、立起来,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积极健康的心态,为脱贫攻坚埋下了良好的伏笔。

  把产业建起来,让经济基础脱贫  农村发生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显著最具共性的原因是缺乏产业,特别是缺乏市场化、高效率、持久性的产业,没有做的,或做了没有效益,收入太少,贫困就必然发生。扶贫工作最现实最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帮助贫困户建立适合自身、对接市场的产业,通过产业实现脱贫,甚至走向富裕。

具体到个体,产业就是脱贫大法,是基础,也是未来。中心村180户贫困户,除了传统种养殖业,自给自足外,基本属于无产业户。在产业扶贫方面,工作队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建运动。

  1、全面推动产业布局。根据村里自然条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工作队制定了稳定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基本方略,开出了一个产业项目清单,有黄牛、山羊、竹鼠、生猪、茶叶、鸡鸭、稻花鱼,共7个项目,同时拿出了各项目具体扶持办法,由各贫困户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难以抉择的,就由工作队统筹安排,确保一户两项产业以上。有了一户一策、一户多业的产业布局,各贫困户脱贫就有了平台和方向。  2、让产业在基础性帮扶下起步。

为让产业起好步、开好局,工作队对建档立卡户免费提供种畜、种苗和养殖栏舍,进行专项产业技能培训,还商请专家、教授、企业家组成了产业帮扶指导团,面对面、多对一地现场指导,有效化解入门困难,帮助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轨道。在传统产业帮扶上,实行全村普惠制,鸡仔、鸭仔、猪仔、稻花鱼苗,家家都送,营造产业脱贫大氛围,激励贫困户大干快上。  3、让产业在大户带动和合作社模式中平稳前行。

发展产业有风险,如何确保贫困户产业经营稳定收益,是产业脱贫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工作队鼓励、支持大户能人在发展产业上一马当先,但同时要允许贫困户“搭便车”,让贫困户以政策性扶持投入作为股份,与大户能人进行产业合作。工作队同时推动合作社发展,中心村先后成立了茶叶、黄牛、竹鼠、山羊、生猪等专业合作社,动员、鼓励贫困户入社搭伙,捆绑式发展。

通过大户带动和合作社捆绑,有效规避了产业发展中新手上路和单打独斗的风险,让贫困户既有稳定的劳务用工收入,还有稳妥的收益分成,建立了产业脱贫风险有效防控机制。  4、以激励机制助推产业脱贫方式健康发展。开展产业扶贫,必须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产业创建,工作队与村民个人先期共同投入,工作队设定条件和标准,对发展产业中勤劳肯干、积极好学或成效明显的先进典型,给予扶持和奖励,形成以扶代免、以奖代补激励机制。

通过激励,构建“勤劳+科技+政策=长富久富”心理公式,培养“早脱贫光荣,不脱贫可耻”意识氛围,增强脱贫主体责任和产业脱贫积极性。  经过三年努力,中心村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共有126户316人在产业扶持下达标脱贫,而且产业创建,为中心村稳定脱贫、持久创富夯实了经济基础。

  把职业培训抓起来,让素质脱贫  扶贫工作重要的是增收,关键是增知增技,即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素质,要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使其有尊严地劳动和创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心村着力职业培训和教育,不仅是为了现实脱贫,也是为了让年青一代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践证明,农民要脱贫致富,不仅要勤劳,还要有文化、懂科技、长技能,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人生出彩机会。

  1、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先后组织开展竹鼠技能培训班8期,外出参观学习3次,专家现场指导60余次;黄金茶技术培训班3期,专家现场指导12次;山羊、生猪养殖培训班3期,专家现场指导10次;稻花鱼养殖培训班2期,专家现场指导4次;农民创业技能培训班1期等。通过培训和专家面对面指导,让产业户懂得了产业知识,掌握了产业技术,具备了产业经营能力,让村民可以靠技术吃饭,更可凭产业增收。

  2、组织择业知识技能培训。每年与州、县人社部门联合举办技能培训班,安排村民分批到培训班学习各种职业技能;与湘西州经开区联合在扶贫村举行专场招聘会,让村民各取所需,各具专长,既可选择创业,也可选择打工。村民知识技能的增强,拓宽了脱贫增收的路子。

  3、实施职业教育激励计划。培训是对存量劳动者即时的一种帮扶,对潜在劳动者则必须启动系统性的职业教育,使其学有所长,稳定就业。工作队鼓励、支持、帮助中心村乃至全镇“两后生”都进入职业学院去读书,对就读生不仅按政策学费全免,工作队还给予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

  通过职业培训,中心村的贫困户都有了一技之长,产业户都有了一业之能,脱贫有了技能支撑。而且,目前水田河镇已有12名青年就读职业院校,较工作队驻村前增加9人,职业教育激励计划效果明显。

授人以鱼,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解一生之需。从长远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强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劳动技能,才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从现实看,一人入职院,一家稳脱贫,是帮助湘西州农村家庭脱贫既经济可行又切实有效的最好方式之一。

  把基础教育帮起来,让知识脱贫  扶贫是解现实之困,扶智是克永久之难,要扶智,扶好智,就必须大力进行教育扶贫。教育是智慧的传播机,更是扶贫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总书记指出 :“扶贫必扶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智的实现方式是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也是教育。工作队在全面布局产业,着力职业培训的同时,在中心村教育帮扶上不遗余力。  1、关心学生健康与安全。

工作队入村不久,就把州内大医院的医生请到中心村,为村小学全体学生200多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免费体检,对营养不良的学生,开出了良方,对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发放了药品。同时,还请专家到校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提醒、指导孩子们防范意外事故,保护人生安全。关心教育从关心学生健康和安全开始。  2、改善办学条件。

投资150余万元,建好中心小学标准塑胶跑道、标准水磨石篮球场和实施学生宿舍、厕所改造,大幅提高了办学的硬件水平。对学校院内实施了绿化、美化。  3、提高教学水平。

衔接州教科所和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与中心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对老师素质进行全面培训,指导学校老师进行教研教改,开展文化艺术知识培训和讲座,帮助中心村小学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帮扶贫困学生就读。全面落实各级教育扶学政策,对特困学生家庭开展了救助。对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高中教育的整个阶段,执行学费全免,生活费补贴高靠政策。

对考取中专和大学的贫困学生,也均帮忙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难题。应读必读,一个都不能少,绝不允许中心村发生因穷废读、因困辍学现象,是工作队坚守的教育扶贫底线。

  5、指导和鼓励求学。工作队请教育专家和各界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课题教学和专题讲座,活跃教学气氛,点拨学习方法,激发求学热情。还设立了考学奖励制度,对中心村考上中专以上学校的学子,均给予现金奖励,树立榜样,鼓励求学,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深入人心。  通过教育扶贫,中心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家庭关注子女求学的氛围明显增强。

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就要先让村民脑袋“鼓起来”。教育让中心村村民眼光更高,心思更远,教育让中心村与贫困渐行渐远,与幸福越走越近。  把保障扛起来,让特殊人群脱困  通过实施上述扶贫策略,中心村绝大部分贫困户成功脱贫,但仍然有个别贫困户,主要是失劳残疾人家庭无法按常规办法脱贫,怎么办?按照中央全覆盖、无死角,“一个不能少”的基本要求,遵照总书记“五个一批”的指示精神,贯彻省、州有关兜底扶贫的具体政策,工作队开动了医疗“救护车”,编织了生活“兜底网”,确保特殊人群脱困。

  1、实施助残康复和大病救助工程。联合州残联实施了残疾人康复计划,对中心村41名残疾人,根据残疾类型及级别实行全方位救助,配发眼镜、助听器、轮椅、拐杖等。实施大病及时救助项目,为5个患大病人员给予了1000-10000元的资金救助。

扶持村卫生院实施小病不出村计划,为村卫生院添置了B超等简易医疗设备,安排了部分医疗经费。对所有残疾人、五保户实行了免费体检。同时,还帮助残疾儿童免费就读特殊学校。

  2、实施爱心基金援助。为加强民生精准帮扶措施,提高民生帮扶的时效性,工作队动用了“民盟爱心帮扶基金”,对基本生存困难的家庭进行专项帮扶,共帮扶特困户45户,提供生活救助资金及物资11万元。为患重症、大病村民开展了大病救助。“民盟爱心帮扶基金”在扶贫工作中,成为了民生帮扶的轻骑兵和及时雨,切实缓解了特殊人群的生存和生活压力。

  3、实施兜底保障。全力推动州、县有关兜底保障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实,在普惠政策基础上,工作队还对中心村失劳残疾人给予每人每年1000—2000元的生活援助。  在“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上,工作队全力贯彻州委州政府“应兜全兜”的方针,竭力落实州、县有关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举力硬扛,全心扶助,基本兜住了中心村特殊人群的基本生活,实现了扶贫的全覆盖。

  三、“两大理念”凸显扶贫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

根据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民盟湘西州委联合其他驻村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用了三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发动广泛,凝聚合力,实施精准,成效显著的精准大扶贫之路,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达2300多万元,实施各种扶贫项目上百个,让中心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盟湘西州委牵头扶贫的“路子”和“好的体制机制”,源于“携手”和“同心”两大理念。  广泛携手以聚力  1、携手参扶单位,形成了团队合力。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湘西州分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中国银行湘西州支行、中国石油湖南湘西州分公司,与民盟湘西州委共同组建了驻村扶贫工作队。5家单位全力参与,全面协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均给予了扶贫工作最大支持。  2、携手村里产业大户和合作社,激发了内生动力。通过大户带动和合作社帮扶,中心村建立了一套稳定的脱贫机制,贫困村民建立了一份有依托有榜样的脱贫信心,增强了一股有现实支撑、看到希望的自主动力,加快了整体脱贫步伐。

  3、携手各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构建了攻坚之力。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宏观决策下,在县委县政府和州县扶贫“三办”的具体指导和有效协调下,通过整合各部门和单位的各种资源,得到了省州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扶贫工作队化解了扶贫工作中一个个难点,各项扶贫工程得以整体推进,中心村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  4、携手社会各界,汇聚了爱心之力。民盟湘西州委广泛发动,大力宣传,诚恳邀约,精心策划,先后有十多批社会各界人士亲临中心村,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其中,组织了一次企业家现场认捐活动,共募集社会资金近100万元,物质价值25万余元,壮大了产业帮扶基金实力,助推了扶贫产业更快发展。  真诚同心可汇智  1、与村民同心,启发群众脱贫心智。

工作队员与村民朝夕相处,苦干实干,各扶贫单位主要领导按要求到岗到位,全力支持,尤其民盟湘西州委主要领导心系扶贫,情牵百姓,积极跑项目、争资金、引外援,每月至少来村里一次以上,每周打电话三次以上安排部署扶贫村工作,联系村里,把扶贫村真正当成了自家的村,用个人作为鼓舞了工作队员,用个人魅力感染了社会各界,赢得了乡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尊敬与信任,既激发了村民主体责任,也启发了群众主体智慧。  2、与镇党委、村支两委及联合驻村单位同心,凝聚扶贫同仁才智。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州委统战部的具体指导下,以如期全面脱贫为共同目标,中心村工作队建立了与各机构和单位合作共事机制。

镇党委、村支两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联合驻村单位各尽其责,与工作队在工作中协作,在思想上协调,在方法上协商,同心共融,同心共建,共同推动中心村在2017年成功创建了省级“同心乡村”。  3、与全体盟员同心,集合党派之智。民盟湘西州委要求各支委主委每年至少要到一次扶贫村,骨干盟员必须结对帮扶,把中心村设立为民盟自己的服务中心实践、思想教育实践、骨干人才培养、机关干部多岗锻炼“四大基地”,充分发挥民盟组织专家聚集、知识荟萃的优势和作用,将村小学更名为保靖县同心小学,并承诺给予长期帮扶。

  4、与社会各界人士同心,汇聚百龙之智。民盟湘西州委在建设“四大基地”的同时,还把中心村打造成了其他非党人士、非公经济人士、新阶层人士共同的扶贫实践基地,不仅募集善款,还集思广益,不仅全力帮扶中心村脱贫,还矢志要将中心村打造为国家级的美丽乡村。  脱贫,要聚社会之力;发展,要汇社会之智。

在州委州政府统筹下广泛携手,中心村获得了更多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大了扶贫力度,夯实了脱贫基础;在统战理念指导下真诚同心,中心村成为了更多人心里的“咱的村”,汇聚了更多的爱心和智慧,未来,中心村必将成为美丽的“中心”。


本文关键词:bat365官网登录,bat365官方网站,bat365在线平台

本文来源:bat365官网登录-www.com008com.com

Copyright © 2008-2023 www.com008com.com. bat365官网登录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83532236号-9

020-88888888